英漢兩種語言在成語上存在較大差異,所以我們在使用成語時,無論是漢譯英還是英譯漢,都不能想當然地翻譯。如,我們說某個人“揮金如土”,按照漢語直譯應為“spend money like soil”,但事實上,英美人的說法卻是“spend money like water”;“大海撈針”要譯成“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”,而不能譯成“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sea”;“對牛彈琴”要譯成“cast the pearls before swine”,而不能譯成“cast the pearls before ox”。另外,值得我們注意的是,很多中文里的成語翻譯成英語很難一一對應,只能意譯,即表達出正確意思,而不一味注重語言形式。如“梁上君子”翻譯為thief、“上天無路,入地無門”翻譯為be driver into a corner、“興高采烈”翻譯為in high spirits。
要想講好英語,我們還要熟悉英語的習慣表達。有些英語的習慣表達法和漢語有較大差異,如果僅從字面理解,有時會發生很大偏差。如,一位導游領著一些美國人游覽,有位女士想上廁所,她認為使用toilet、bathroom等直截了當的詞不雅,便委婉地說,“Excuse me,sir,where can I wash my hands?”這位導游照字面意思理解,誤以為這位女士只是想洗手,如果不假思索回答說,“Oh,you can wash your hands any where.”(哪兒都行。)可想而知,這樣的回答會讓人哭笑不得。
學習中,還有一些特殊句式值得我們注意。英語多用“無靈主語”,注重“什么事發生在什么人身上”;而漢語則多用“有靈主語”,注重“什么人發生了什么事”。如“我們乘長途汽車到了牛津”,翻譯為“A coash took us to Oxford”;一般來說,英語多被動結構,漢語則常用主動結構。因此,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,漢譯英時可多使用些被動語態,英譯漢時則可靈活將被動語態轉化為主動結構;同時,英語多用代稱避免重復,漢語則多用實稱,較常重復。所以在英譯漢時,有些代詞可以不譯,而漢譯英時則要加上這些代詞,特別是物主代詞、反身代詞,如“這所大學比那所大學有名”翻譯為“This university is more famous than that one”。